福州院士風采 | 唐崇惕:永不停歇的“科研候鳥”
2024-11-16 15:10:08 來源:福州科普唐崇惕
?。?929.11— )
寄生蟲學家,主要從事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寄生蟲種類研究。1929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1954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6年,應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美方邀請,唐崇惕到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Manter研究所、美國醫(yī)學中心及美國農業(yè)部寄生蟲學研究所講學訪問3個月。1991年,應日本國家科學促進會的邀請,她到日本巖手大學、北海道醫(yī)學院、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qū)等單位講學訪問并合作科研3個月。她曾任中國動物學會理事、國家教委第一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科技委生物學科組成員、第六屆福建省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寄生蟲學會名譽主任委員及《動物學報》《寄生蟲與醫(yī)學昆蟲學報》《中國寄生蟲病與寄生蟲學雜志》《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等刊物編委。
唐崇惕的志向和治學受父親唐仲璋院士的影響至為深刻。在大學求學時,她一直在唐仲璋教授主持的生物系里學習,學習過唐仲璋教授的多門課程:無脊椎動物學、脊椎動物學、原蟲學、蠕蟲學、高級蠕蟲學、醫(yī)學昆蟲學等。父親的課生動形象,像講故事一樣講述以往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如講述英國的“熱帶醫(yī)學之父”孟遜醫(yī)師在廈門做醫(yī)生時如何發(fā)現蚊子是傳播絲蟲病的媒介;講解日本學者如何研究亞洲流行的日本血吸蟲病的媒介,及人被傳染的途徑的種種試驗。唐崇惕每門課都聽得入迷,感受到探索自然奧秘的趣味和意義,當時就向往著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如愿以償,女承父業(yè)。她長期研究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寄生蟲,包括寄生線蟲、經濟動物(貝類、家禽、家畜等)、人及人獸共患的各類寄生蠕蟲病原,著重闡明各寄生蟲病原種類的全程生活史內的各發(fā)育期的生物學特點,以及它們生命過程所需的各中間宿主(傳播媒介)的種類,各病原在流行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生存、散播和流行的規(guī)律,病原各發(fā)育期與宿主及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人和各經濟動物受感染的地點、季節(jié)等。
唐仲璋(左)逝世前一個月與女兒交談。圖源:中國科學報
唐崇惕研究了魚類血吸蟲,鳥類血吸蟲,牛、羊東畢血吸蟲及人體血吸蟲的生物學規(guī)律。通過大量動物試驗,她闡明了人體腦型及其他異常部位日本血吸蟲病的病原異位寄生的機制與病原在宿主體內的移行途徑。她調查報告了從南美洲引入的藁桿雙臍螺在我國香港新界二十余個農村大量繁殖蔓延情況。此螺種是南美洲曼氏血吸蟲病的媒介,它們的存在是我國外來人體曼氏血吸蟲病可能流行的隱患。她調查研究了我國新疆、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牛羊東畢血吸蟲病的病原生物學和流行病學情況,并闡明了它們的種類、生活史、傳播媒介及流行病學規(guī)律。她研究了在我國南方農區(qū)流行的鳥禽血吸蟲病的病原種類、生活史、傳播媒介,以及它們和牛羊血吸蟲對人體產生過敏性血吸蟲性皮疹的機制。她調查研究了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水域和水庫流行的魚類血吸蟲病。她在日本血吸蟲流行區(qū)發(fā)現釘螺經外睪吸蟲感染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蟲,后者幼蟲能夠100%被毀滅,為進一步探討生物控制血吸蟲病及其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圖源:中國科學報
唐崇惕研究了胰臟闊盤吸蟲,闡明了我國三種重要人畜共患的胰臟吸蟲病原的全程生活史、媒介種類和流行規(guī)律。她在科學上首次闡明了在我國南方山區(qū)流行并嚴重危害黃牛、山羊的支睪闊盤胰吸蟲的全程生活史的發(fā)育以及它的傳播媒介種類。她對我國南方農區(qū)及乳牛場流行的腔闊盤胰吸蟲病,以及我國北方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流行的胰闊盤胰吸蟲病,進行多年調查和動物試驗,發(fā)現了它們的昆蟲媒介宿主種類以及南、北不同流行區(qū)的不同流行病學的規(guī)律。
唐崇惕研究了我國內蒙古、山西、山東、新疆、青海等地廣大牧區(qū)中嚴重流行的肝臟雙腔吸蟲病的新種病原、傳播媒介的種類及其流行病學情況。她在科學上首次闡明了中華雙腔吸蟲新種的全程生活史及其在不同流行區(qū)的不同傳播媒介(第一和第二中間宿主)種類,以及在不同流行區(qū)(內蒙古、青海、新疆和山西等地)的不同流行規(guī)律。通過調查及試驗工作,她解決了在我國山西、山東、甘肅、寧夏、新疆、青海等地的矛形雙腔吸蟲和枝雙腔吸蟲的種類問題及它們的流行規(guī)律。經人工感染試驗,她從它們全程生活史各期的發(fā)育和個體結構,證明兩病原是完全不同的獨立蟲種,否定了國內外各書籍定它們?yōu)橥锂惷腻e誤論斷。
通過大量的試驗工作,唐崇惕在科學上首次闡明了西里伯瑞絳蟲這一世界性分布的人鼠共患的嬰幼兒絳蟲病病原的生活史、傳播媒介(中間宿主)種類,以及此病生態(tài)分布的問題。她發(fā)現此世界性分布的嬰幼兒絳蟲病的傳播媒介是一種螞蟻,人由于吞食了攜帶此病原幼蟲而受感染。
圖源:廈門大學
在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草原,唐崇惕經過野外調查和動物感染試驗,研究了當地囊狀和泡狀棘球蚴病原的種類、自然宿主(終末宿主和中間宿主)種類、病原發(fā)育規(guī)律及生態(tài)分布情況等。她發(fā)現該地區(qū)存在有在美洲和歐亞大陸分布的各病原種類及獨特的新蟲種。她從各種泡狀棘球蚴發(fā)育規(guī)律的不同,對只有一蟲種的論斷提出異議。
唐崇惕對我國南方經濟貝類、魚類、禽類及經濟農作物等寄生蟲種類、生活史發(fā)育、媒介(中間宿主)種類、病害傳播和流行的規(guī)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在魚類和經濟貝類的吸蟲病害方面,她研究了數類吸蟲(盾盤類、腹口類、斜睪類、開腔類等)種類的生活史發(fā)育和流行病學的問題。她了解到多數病原種類在魚類和貝類之間繁衍生殖,魚類和貝類分別作為病原生活史中的二階段的宿主而受害。此外,她對福建南部植物線蟲和廈門蘑菇線蟲病害也進行了深入研究。
圖源:廈門大學
上述各方面的研究結果已發(fā)表科學論文百余篇。1978年至今,她共獲約20余項科學獎,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1項、三等獎1項、二等獎1項(與外單位合作),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優(yōu)秀獎1項,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2011年,她獲得世界肝包蟲病協會授予的“杰出生物學研究”獎牌和證書。1999年,她與唐仲璋教授合著的《人畜線蟲學》獲教育部二等獎,2006年《中國吸蟲學》獲華東區(qū)優(yōu)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她編著有《唐崇惕文集(卷一)》(2011年)、《唐崇惕文集(卷二)》(2011年)。她與其他專家共同編撰《人體寄生蟲學》《熱帶醫(yī)學》《中國動物志》《中國寄生蟲病防治與研究》等著作。此外,她還與趙爾宓院士共同編著《唐仲璋教授選集——紀念唐仲璋教授九十周年誕辰》(1994年),并與兄唐崇愨研究員合編《唐仲璋教授選集(二)》(1999年)、《唐仲璋院士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004年)、《唐仲璋院士紀念影冊》(2016年)。
唐崇惕在科學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后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6年)、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福建省三八紅旗手(1988年)、全國三八紅旗手(1989年)、福建省優(yōu)秀專家(1992年)、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1995年)、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001年)、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獎(2012年)等榮譽稱號。